1月17日,外滩董事会一行企业家进行了一次养老领域趋势与经济方面的讨论。
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升,养老需求也在发生着改变。
老年人已经不再满足于一日三餐的照顾以及无微不至的护理,他们更希望老年生活丰富多彩,希望热闹一些,有些活力,更有乐趣。
一下午的对话,收获颇丰。也把这些精彩的对话,记录成了5个观点。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并不代表分享者的分享原文或观点。)
PART/1
养老是一份强本地化的事业
我们不难发现,各个国家的养老企业都是和政府强挂钩的。
养老不是一份纯粹的生意,它还涉及到民生与公共利益,因此养老领域的在地属性很强,各国之间关于商业形态的借鉴意义不大,因为各国政策千差万别。
日本政府会承担日本养老机构90%的运营费用,因此向老百姓收取的费用就很低,保证日本能够实现全民养老。
荷兰有一家养老机构由于做得太过出色,服务了全荷兰超过50%的养老市场,最后被迫国有化,没想到国有化之后的市场份额超过了70%。
PART/2
用互联网思维做养老
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由于人口基数很大,有多少老人就造多少养老院的思路,是没有办法实现的。
比起大型养老机构的高成本,重人力,大规模而言,小型连锁养老机构能够更多更快更广的覆盖到各个街道。
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把每个小型养老机构都打造成为一个站点,覆盖周边街区的所有老人。
很多健康的老人更愿意在自己家养老。
他们可以前往站点在老年人餐厅用餐或打饭,餐厅采用的都是新鲜的食材,不允许任何的预制菜。
他们也可以在站点进行社交,聚会,参加各种讲座和活动。
站点同时提供可以上门的医生,护士,护工等专业人员,定期上门为老人们检查身体,监测一些慢性病的症状。
同时站点也可以让高龄或者需要护理的老人入住进来得到很好的照顾。
一个站点需要覆盖多个街区的老人,就需要有互联网平台的支持,有专门为老人设计的APP,简单好用,可以语音。
当老人们有任何养老相关的需求时,都可以在平台上提出需求。养老机构更多的成为了一个提供餐饮与生活便利,同时能满足周边老人个性化养老需求的场所。
PART/3
养老行业高端人才稀缺
分享中提到,日本的养老服务精细化程度尤其高。
比如一个老人卧床,护工每天都会检测和记录老人的排尿状况和排便状况,会精细到很多具体的数值。过一个月会和家属谈,老人每次尿多少以及粪便的形状和变化,通过什么进行了改善。
而且日本有很多名校高材生会进入养老行业,并且拥有很强的使命感以及责任心。
让老人活着,和让老人快乐,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底层逻辑。
技术的学习和实践是容易的,但使命的建立还需要一些时间,只有拥有使命的养老人才才能推动这个行业不断前行。
PART/4
做开源生意,而不是闭环生意
酒店行业的案例,比如华住会,既有自己打造的酒店,也会帮一些小酒店进行整体的翻新,品牌的输出,运营的托管,客户渠道的共享。
未来养老行业越来越成熟,也会形成这样的业态。
也许具体的服务细节很难标准化,但是业务模块可以体系化标准化,按照各模块进行外包或者托管,打造一个开源的养老平台,而不是一个闭环的养老机构。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养老人群的规模以及需求都在增加。当下的老年群体可能还不是互联网原住民,但接下来20-30年后,就会有大量熟练运用移动互联网的老人拥有养老需求,当下就要做好这个准备。
PART/5
第二曲线的关键决策:
慢慢赚钱,赚很久
很多创业者的第一次创业成功,都伴随着天时、地利、人和。
在一个行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把握住了机会,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然后企业就成功了。
然后很多创业者在寻找第二曲线的时候,希望复制第一次的成功路径。
找到一个新的赛道,这个赛道在短时间内会发展迅速,趁红利期的时候再次把握机会杀进去。
但对于养老行业的深度探索,给了我们新的启发。
正是因为有了一次创业的成功,才有了资金、规模、人才、信息方面的巨大优势。企业寻找第二曲线时,也可以选择一条艰难而缓慢的路。
养老行业就具有这样的属性,这是一个长周期,大投入,回报慢,也没法赚快钱的行业。
养老行业的属性是慢慢积累,慢慢升级,慢慢赚钱,并且需求十分稳定。
正因为稳定,所以变化很缓慢,反而需要跨行业的冒险者,用跨行业的思维来尝试打破固有的理念。
最终,短线思维把握机会,长线思维超越周期。
养老或许不是一门好生意,但却是一个好事业。